2022年四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35.3亿美元 居中西部第一******
中新网成都2月1日电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1月31日晚发布消息称,根据商务部统计,2022年1月至12月,四川外商直接投资(下称FDI)规模3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30.3亿元,同比增长5.2%,规模创历史新高、居中西部第一。
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FDI到资规模占西部十二省(市)的32.2%。分领域看,制造业、高技术产业FDI到资增速高于全国。其中,制造业FDI到资增长59.5%,高技术产业FDI到资增长34.3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3.4、6.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重大项目成为拉动四川FDI的重要推动力。去年以来,投资60亿元的法国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落地四川,并被商务部确定为2022年全国重大外资招引项目。同时,四川还成功吸引了投资20亿元泰国天丝红牛内江生产基地、投资5亿元美国GE医疗精准成都基地等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地或开工建设,新加坡嘉里粮油、美国艾默生等在川投资项目实现增资。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四川瞄准外资招引工作,依托三个“重点聚焦”出实效:重点聚焦外资制造业主攻方向,把外资制造业作为招引重点,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有效促进了一批世界500强龙头企业落地或增资。重点聚焦外资企业服务保障,为156个龙头关键环节企业确定“服务专员”,积极应对高温限电、疫情冲击影响,保障重点企业不停工、不停产等,投资环境改善取得新进展。重点聚焦完善外资政策体系,在深入落实国家33条稳经济措施同时,在四川省政府稳经济政策中配套“稳外资”举措等,引领和激励作用取得新突破。此外,还首次建立了省级层面外资工作机制,牵头联合17个省级部门建立四川省外资工作专班,形成全省抓外资工作合力。
2023年,四川将以“重大外资项目招引攻坚年”为主题,精准招引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和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外资项目,推动外资项目高效率落地、外资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投资西部,首选四川”热度。(完)
(新春走基层)“兔子王”兔年热销:泥韵传神出指端 中国神话IP遇见民间工艺******
中新网济南1月24日电 题:“兔子王”兔年热销:泥韵传神出指端中国神话IP遇见民间工艺
作者 吕妍
小小三瓣嘴,两只细长耳,金盔金甲大红袍,背插四面靠旗,手持玉杵,携金钵端坐于祥云之上,祥云下面以浅浮雕的形式塑造了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等独具济南特色的泉水景观……24日,在山东济南“兔子王”非遗传承人杨峰的店铺内,五颜六色的“兔子王”排列整齐。因象征着平安、健康、吉祥,有祛病消灾的美好寓意,其在兔年迎来热销。
杨峰介绍说,“兔子王”的原型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玉兔”。相传,古时有一种怪病蔓延济南,在月宫捣仙药的玉兔将药饼捣碎,投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中,喝了泉水的百姓很快痊愈,人们为感念玉兔,便在中秋时供奉一个泥塑的兔子神。“在北京称其为‘兔儿爷’,济南则叫‘兔子王’。”
图为“兔子王骑虎”。 祁见月 摄“兔子王”在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中属于彩塑艺术,即以泥土为胎,饰以色彩。其制作工艺分为和泥、制胎、翻模、印模、开模、修胎、涂大白、开脸儿等10多道工序,30多个步骤。“我创作的‘泉城兔子王’系列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和泉水元素。”杨峰说,包括在“兔王”脸上,以篆书变形的“泉”字绘制脸谱,以及融入泉水景观、咏泉诗文、泉名印章等,作品承载着济南的城市文化。
杨峰称,将“玉兔”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虎、狮、象等瑞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这也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兔子王”底座下伸出一根长线绳,每每拉动线绳时,它的手臂和药杵就一上一下地活动,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更是广受欢迎。
“我的第一件作品是被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游客买走的,他说在他们国家兔子也有美好的寓意。”杨峰说。2006年,他参加了新加坡的一个文化艺术旅游展,第一次将作品带出国门,“兔子王”也在那次展会上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向了世界各地。“很多外国游客专门把‘兔子王’当成礼物带回到他们的国家,我也希望‘兔子王’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和符号,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图为五颜六色的“兔子王”整齐的排列在展柜中。 祁见月 摄“‘兔子王’也体现了中华神话文化的五彩缤纷,从神话故事中,人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还将这些形象具象化,制成各种作品,点缀人们的生活,这些神话IP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杨峰说。
“中国神话故事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类别,因其丰富的内容以及超现实性,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并且为传统非遗的各种艺术形式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造型参考。”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姜海涛表示,中国神话IP从形象到性格都有深入人心的鲜明特征,有着庞大的“粉丝”基础。以神话原型或元素作为特征,从中挖掘并提炼出让人产生共鸣的文化符号,融合现代审美理念解构进行再创作,做到体现背后的精神文化涵义,可以让非遗真正实现活态的传承与发展。
姜海涛建议,未来可以在现代文化和数字技术的语境下,在尊重和保护非遗技艺的基础上,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遗产向创意资源的转变,争取用潮流的方式焕新传统习俗,打造面向未来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兼具内容、视觉、品质和功能性,塑造具有全新的生活体验和艺术享受的非遗作品、文创产品等。(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